|
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時代就有了關於天文星象的文字記載,繪畫和雕刻天文星象也有悠久的歷史。 漢唐以來的墓室頂部經常可以見到彩繪的或石刻的星象圖。南宋時在蘇州雕刻的天文圖碑,是中國現存較早且較有系統的一塊天文圖石刻。 此圖不僅是重要的科學史料及文化遺產,也是世界著明的天文文物,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重視和研究。 |
![]() |
|
蘇州石刻天文圖是南宋淳祐七年(即公元1247年)所刻的,原圖是黃裳所獻。由王致遠負責書文和刻碑的工作。所依據的素材主要是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至公元1085年)的觀測結果。 碑石高216公分、寬108公分,碑額題『天文圖』三字,故俗稱『天文碑』。碑石上部是一幅圓形全天星圖,星圖外圈直徑約91.5公分,星圖本身直徑約85公分。畫法是按古法,以天球北極為圓心,用三個同心圓加宿度線來表示的。
|
內圓直徑19.9公分,是北緯約35度(相當於當時開封府的緯度)地方所能見到的天球北極附近終年不沒的恒星的界線。 |
中圓直徑52.5公分,是天球赤道。自內規至外圈間刻有二十八條不等距的宿度線,每條輻射線的端點處,註明二十八宿的宿度。全圖共刻恒星1434顆,並刻出銀河的界線,以及黃道與赤道間夾角約24度。在外環圈刻寫著與二十八宿相配合的十二辰、十二次及州國分野各十二名稱。 |
![]() |
觀賞全圖,銀河清晰,刻畫細緻,引人入勝。對於我們研究古代星官、驗証現代恒星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史料。 |
|
步驟1: 我們用現代的星座盤來解釋,我們把北緯35度的遮罩放在天文圖上<圖一>,這個時間我們看到星座的位置在這個區域裡面 |
<圖一> |
步驟2: |
<圖二> |
步驟3: 而南邊就是<圖三>中黃色箭頭所指的位置 |
<圖三> |
步驟4: 我們在觀看時按照星座盤這樣由東向西以逆時鐘方向旋轉的時候 我們會發覺到『北極星』(也就是紐星)的位置一直都不動,而南邊卻一直在動,所以說南的方位就是在文天圖旁邊的這些方位<圖四> |
<圖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