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蝴蝶保育 文字:鄭明倫、圖片:林柏昌
豐富的蝴蝶資源使得台灣大約在一百年前便發展出利用蝴蝶的產業。五十多年前台灣的蝴蝶加工業打開外銷市場而開始蓬勃發展,巔峰時期估計每年曾利用超過上千萬隻的蝴蝶。但是隨後台灣的經濟快速成長,許多平地環境被開發成住宅或工廠,而低海拔與中海拔山區道路的開闢則加速了沿途的開墾。蝴蝶沒了適合活動的環境或可以產卵的植物,因此數量銳減。到了大約卅年前,在市場萎縮、產業轉型與蝴蝶數量大減等因素下,台灣蝴蝶加工業跟著沒落,不再進行大規模捕蝶。但是郊區與山區土地的不斷開發摧毀了更多的森林,使得蝴蝶數量持續減少。
‧認識鱗翅目昆蟲-蝶與蛾 文字:詹美鈴、圖片:數位博物館小組
鱗翅目昆蟲,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翅上具有鱗片的昆蟲,亦即我們常稱的蝶與蛾,大多數種類在兩對翅上均佈滿了鱗片。事實上,並非只有鱗翅目昆蟲具有鱗片,其他如雙翅目、總尾目和嚙目昆蟲等少數種類,如蝶蠅、衣魚與蛾嚙蟲等,在翅或身體上也具有鱗片。鱗片的作用除了可以呈現種類間獨特的顏色與斑紋外,尚具有防水和易於脫落以利逃離天敵攻擊等功能。
最早的鱗翅目化石出現於侏儸紀的歐洲和中亞地區,其中最古老的化石為發現於英國的 Archaeolepis mane 蛾。而最早的蝴蝶化石則約出現在古新紀晚期 (約五千二百萬年) 的丹麥,為弄蝶科化石。但學者估計蝴蝶應起源於白堊紀晚期或古新世早期,因為當時開花植物已大量出現。最近的研究根據現生蝴蝶的形態與分子生物特徵,推論蛺蝶的起源應該在九千萬年前的白堊紀。
‧加拉巴哥群島探索之旅(第二回) 圖片:數位博物館小組
‧蟲蟲合唱團 文字:詹美鈴、圖片:數位博物館小組
在昆蟲界中,有些昆蟲會利用聲音來與同種或不同種類的其他個體進行溝通,牠們透過振動、摩擦、敲擊、噴氣和鳴膜等各種發音方式來傳達牠們想要呼喚同伴、求偶、警戒、宣告領域、防禦、威嚇和乞食等訊息。這些具有發音行為的昆蟲中,又以鳴蟲最具代表性。鳴蟲泛指那些會發出美妙和具節奏性的聲音,且人的耳朵能聽見的昆蟲。蟋蟀、螽蟴、螻蛄及蟬等昆蟲都是常見的鳴蟲。大多數的鳴蟲因聲音響亮且悅耳,而與各民族文化間的關係密切。
為配合本館去年度 (2009年) 所推出的『鳴蟲特展』而開發的『鳴蟲合唱團』互動遊戲,是利用研究學者長期收集的十二種原始鳴蟲聲音,透過人為方式製成各種音階,讓觀眾得以依據自己喜愛選擇鳴蟲種類與音階,自由譜曲並編輯和弦,來奏出屬於自己的大自然音樂,同時也藉此學會辨識鳴蟲聲音。
這個由台灣騷蟬、台灣熊蟬、紅腳黑翅蟬、小蟪蛄、黑斑樹蟋蟀、家蟋蟀、黃斑黑蟋蟀、烏頭眉紋蟋蟀、台灣大蟋蟀、褐背露斯、台灣騷斯、非洲螻蛄等十二種台灣鳴蟲所組成的『鳴蟲合唱團』互動遊戲,除中文版外,目前隨著『鳴蟲特展』至歐洲巡迴展出的進度,已被翻譯成英文版、德文版、匈牙利文版與捷克文版,未來會再翻譯成荷蘭文版、瑞典文版、義大利文版及西班牙文版等多國語言版本,繼續伴隨『鳴蟲特展』歐洲巡迴展示,供當地民眾互動學習。
‧福蝶~Formosa 文字:詹美鈴、劉杏津、謝如珺,圖片:謝如珺
本館自推出「福蝶‧Formosa特展」以來,深受大眾喜愛,然特展將於12月12日閉展。為能永久記錄此一豐富且珍貴的特展,特別架設「福蝶‧Formosa特展」網站,以虛擬實境及數位多媒體方式將特展內容在網路上具體展現,同時整合本館數位典藏資源,透過與本館建構完善之蝴蝶知識單元資料庫串連,來呈現更豐富的蝴蝶資訊。網站除可提供民眾來館參觀後回顧外,亦可無遠弗屆的提供更多人瀏覽與學習。
‧限定版鉛筆 文字:數位博物館小組、圖片:楊銓興
記憶中筆頭還附著橡皮擦的鉛筆是筆者小時候不可或缺的文具之一,現在這款帶有古早味的鉛筆變身成兒童數位博物館的人物公仔,保留了原有實用性更增添了一份俏皮。不對外販售的鉛筆只在兒童數位博物館網站的獎品兌換區裡提供兌換,本館預計於年底正式開放兌換,趕緊來兒童數位博物館網站挑戰任務先行累積點數,這是快速拿到限定版鉛筆的秘密,不可以告訴別人喔~
‧共存共榮:造癭節蜱與植物的故事 作者:黃坤煒、出版:2007年
蜱是個無所不在,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動物,但因為個體微小,易被人類所忽視,甚至忘了牠的存在,而節蜱在蜱類中更是其中的「小小者」,如果不藉由「癭」的出現,要發現牠的存在更是難上加難。
* 出版品訂購服務:請至本館網站「圖書與出版」主題網頁查詢。
2010哈柏太空望遠鏡攝影展 地球環境廳二樓迴廊
福蝶.Formosa 特展 第四特展室 導覽 11:00,14:00
欺騙科學特展 陽光走道 導覽 10:00,13:00
大地瑰寶-礦物與生活特展 第一特展室 導覽 11:00,14:00
蝴蝶食草及蜜源植物特展 植物園特展室
城市考古-滄海桑田話台中 第三特展室 導覽 10:00,13:00
開心海洋影像紀實成果展 地球環境廳鳥瞰劇場前~10/31止